您的位置:首页/  冠蓝狮 /  抄袭还是神作---Grand Seiko冠蓝狮9SA5机芯?

【评测】抄袭还是神作---Grand Seiko冠蓝狮9SA5机芯?

发表时间:2020-03-18 20:36:41 | 来源:爱表族官方

 

2020年是Grand Seiko诞生60周年,都知道精工肯定要放大招,但是谁也没想到Grand Seiko冠蓝狮放出了惊人之作9SA5---36,000vph80小时长动力机芯,日本品牌平日相当保守,可真放大招时简直就是革命。

 

Grand Seiko历史悠久,1969年,该品牌推出了其61GS型号的首款36,000vph高频机芯。9S系机芯是在1998年晚些时候推出的,最先是9S55,但并不是Hi-Beat,常规的28800vph振频,动力50小时。然后是2006年的三日链的9S67,具有72小时动力; 2009年才推出高频9S85机芯,高振频的优点是精度高,缺点就是动力消耗快,动力只有55小时。

 

 

19.jpg

 

 

现在Grand Seiko向前迈了一大步---9SA5,据品牌宣称该机芯的开发旨在“在精度,功率和尺寸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”,想想看,对比劳力士3235机芯振频28800vph,动力为70小时,欧米茄8XXX系机芯振频更低25200vph,动力就没超过60小时,而精工做到了36000vph高频机芯实现了80小时动力!

 

 

 

抄袭传闻?!

 

 

 

本来3月份Seiko要在东京办新品发布会,由于疫情给取消了,我正感叹无法去现场亲手把玩新款时,微信群中不少表友起了异议:看9SA5机芯图痛感精工文章一大抄---同时抄袭了欧米茄 劳力士 爱彼 宝玑 朗格五大品牌!还煞有其事的给出对比图

 

 

20.jpg

据说新擒纵样式抄袭欧米茄同轴擒纵

 

20.jpg

据说螺丝摆轮样式以及上绕游丝抄袭宝玑

 

20.jpg

据说摆轮夹板样式抄袭爱彼和劳力士

 

20.jpg

据说自动摆陀样式抄袭朗格

 

似是而非的话语初听上去还很蒙人,但经不起推敲:

任何机芯设计部门都是根据指标选择适合自己品牌实力的技术路线,其技术路线决定了机芯的大致框架,也就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外观;而我们表友判断新机芯的关键应该是看其是否达到技术指标,不管是动力,或是可靠性,而不是看样子!只有腕表外观才需要特别注重样式传承。

 

 

 

双冲击擒纵系统

 

 

首先谈擒纵,瑞士杠杆擒纵结构定型以来,一直处于垄断地位,少有品牌敢在此搞创新;只有欧米茄勇敢的买下乔治·丹尼尔(George Daniel)同轴擒纵的专利,在全线产品推广开来,经过20年的应用,逐渐趋于成熟稳定;这回Seiko推出了双冲击擒纵系统(Dual Impulse Escapement),这是一种结合了棘爪式和瑞士式杠杆的擒纵机构。

 

1.jpg

 

 

尽管这个新擒纵外形使人想起了欧米茄的同轴擒纵机构,但双冲击擒纵系统的功能有所不同:以单方向直接传输动力至摆轮,所以新型擒纵机构的工作效率更高。而另一方向,如同传统擒纵系统般经由擒纵叉传输动力给摆轮。而且,同轴擒纵的擒纵轮有上下两层(所以叫「同轴」),9SA5却只有单层,这一点造成了两者本质上的不同,相形之下爱彼在千禧表中曾应用过的新型擒纵才真的是跟9SA5最相近的。

 

AP新擒纵

 

 

精工开发团队解释说,同轴擒纵机构不适合高频振动,因为太重了。轻巧的双脉冲擒纵机构由精工擅长的 MEMS工艺制成---本质上是一种沉积少量金属以构成部件的方法-导致复杂的镂空零件更轻巧,因此惯性更低,对比欧米茄同轴可以发现,欧米茄还没做到(劳力士3235也只是镂空了擒纵叉)。

 

当年精工提高9S机芯频率时,精工并没有增加擒纵轮的齿数,而是在轮系中增加了一个中间轮以提高擒纵轮的转速。精工工程师解释说,扭矩损失增加了,但摆轮的性能却稳定了。9SA5的情况也是如此,在轮系中增加了一个中间轮,从而消除了摆轮的不稳定行为,即使运动剧烈。

 

 

 

无卡度游丝螺丝摆轮

 

 

 

精工以及冠蓝狮的机械机芯传统上都是采用快慢针调节精度的,尽管这为精确度调整留出了很大的余地,但是缺点是快慢夹游丝的摩擦会导致金属疲劳,因此不适合于保持长期精度。关于这一点,几年前我去精工表厂参观的时候,就已经跟品牌吐槽过---‘你们又不是没有技术,干嘛不采用更高级的无卡度游丝摆轮?’,日本人只是礼貌的微笑回应我。。。。。。

 

 

 

 

我猜那时候精工已经暗地里开始研发了,现在9SA5终于应用了无卡度游丝,取消了看着低端的快慢针,这是现代Grand Seiko腕表中首次使用,无卡度游丝地关键在于游丝生产的品质一致性,这也是无数假表必然栽的坑!而且,9SA5中的游丝为上绕游丝,而不是扁平游丝,这是改善游丝等时性的妙招。

 

这里我要提醒看图不仔细的表友,对比图中的宝玑游丝为硅游丝,其特性无法上绕---宝玑为了保持宝玑上绕游丝地声名,特地用个连接器连接两段硅游丝而成的上绕曲线!

 

而且精工并未采用传统宝玑上绕曲线---那个弯上去几乎就是直着横跨游丝圆圈过去,相反,精工在运行了80,000多次计算机模拟以确定理想曲线---我猜这是要建有限元模型来分析了,传统凭经验的手艺对比就落伍了。

 

至于螺丝摆轮样式,我不觉得算啥抄袭,如果你选择了四臂摆轮的话,谁都会设计成重量尽量分布在外缘,可调节螺钉凹入在摆轮外围,现代工业冲压件成品就那种样式,当然你可以选择更多打磨抛光曲线啥的,但宝玑和精工都选择了不再过多调整冲压件外形,我想一定有其工艺设计道理。

 

 

 

摆轮夹板&镂空摆陀

 

 

 

 

 

这两个就都是典型双标了,手表主力机芯中3135先应用了横跨式摆轮桥板,8500后来采用类似的桥板就没人说欧米茄炒作业?这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,摆轮使用摆轮桥支撑在两侧,而不是仅固定在一侧的传统单臂摆轮夹板。这种还吐槽的话,就是脑残了。

 

 

17.jpg

 

中心摆陀现在几乎都是镂空样式吧,把质量尽量设计分布在摆陀外缘,我个人还觉得爱彼1159简单款摆陀更像朗格那个摆陀呢!

 

 

 

 

新型自动上链更薄

 

 

 

现有9S自动上链机芯够坚固,但缺点就是太厚。现在,SII工程师通过扩大9SA5主机板的直径(机芯直径为31.6mm),并将自动上链机构和轮系放在同一层上,使用特殊的超扁平齿轮系,最终机芯更薄---厚度为5.18mm,比该品牌目前的9S Hi-Beat机芯薄15%。

 

 

9SA5自动上链机构是当前9S系列的标准换向器,但通过平行放置可减小厚度。新机芯中换向器变得越来越小。越小惯性越低,并且上链效率极佳,但在长期使用时很容易磨损。但是,精工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减小其尺寸。

 

 

9SA5还采用了双发条盒设计实现了约80小时的长动力储备,对比原来高频9S85是单发条盒55小时动力。通过并行排列紧凑型发条,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省了动力。发条的扭矩几乎与现有的9S机芯相同。精工现在没有公开发条的材料,我猜还是现在9S使用的SPRON530

 

 

 

瞬跳日历

 

尽管9SA5进行了众多技术创新,Grand Seiko仍未忽略手表的实用功能–日期显示已从“慢爬日历”升级为午夜瞬跳日历。

 

 

 

新机芯的挑战

 

 

 

 

9SA5面临的挑战之一可能仍然是抗磁性,目前的规格为4,800 A / m60高斯),因此与劳力士10,000 A / m蓝铌游丝差距都不小,更不用提欧米茄普遍抗1.5特斯拉的硅游丝了。

 

另一巨大挑战就是可靠性,瑞士新技术机芯向来容易吃药,远的比如欧米茄2500A的偷停,近的比如劳力士3235,那个号称削薄了一半的发条盒壁---前两年还在改进专利把壁厚改成随半径可变厚度的样式呢!

 

但我比较对精工有信心,因为从历史上来看,精工印象没有拿消费者当小白鼠的黑历史,任何新技术都是自己家实验测试完备了才对外推出,远的比如发明几十年的魔术杠杆,精工的就耐用,哪怕这几年历峰或lvmh学习应用类似上链结构的就是没精工好用容易磨损;69年精工的自动计时首次应用垂直离合,也没听说反馈啥大bug---对了,劳力士4130后来用垂直离合,咋没表友说抄作业呢?或者90年代末的Spring Drive,也没听到过什么吃药传闻。

 

最后,我想再提的是,机芯就像发动机,关键是参数高,可靠好用,能实现就是神作,不用care这个引擎盖像宝马,那个螺杆像宾利,现如今,以为反向测绘机芯(发动机)外形就能造出赛道之王是不是很搞笑?你要是能抄出沃德十佳的宝马B58发动机,国家会奖励你一公斤重的黄金勋章,你能抄出罗尔斯·罗伊斯Trent 900,国家立马请你当院士了!

 

Hi-Beat 9SA5机芯具有许多很酷的功能,可以肯定是现在最好的Grand Seiko机械机芯。如果一年后没有什么可靠性传闻,那它就是立在众神之巅了---比一众瑞士机械机芯振频高还动力足!

 

 

END

关键词:Grand Seiko 冠蓝狮

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、复制、盗链或镜像